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建築可以是一門科學(二) something about "MODEL"

「...要理解任何複雜的制度,不管是全球氣象。還是世界經濟。唯一的方法是使用模式或模型──以簡化的方式呈現那個制度。希望這麼一來,有助於了解它如何運作。有時模式由一套公式組成,有時是電腦程式( 就像每天的氣象預測所做的模擬) 。但有時則像模型飛機,設計師拿來在風洞中測試。這種模型是實物的縮小版,更容易觀察和實驗。國會山莊幼兒照護合作社足個袖珍型的經濟體──其實可說是能夠出現衰退的最小經濟體。但它經歷的是真寶的衰退。一如模型飛機機翼產生的浮力是真的浮力,而且正如模型飛機的行為可以給設計師寶貴的教訓。曉得巨無霸噴射客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所以說,幼兒照護合作社的景氣浮沈可以給我們十分重要的教訓,曉得真實的經濟體為何成功或失敗。」

節錄自「失靈的年代─克魯曼看蕭條經濟」p38


前二個禮拜找了Krugman的書來看看,多少想接觸一下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思想,受點啟發。
結果出乎意料的驚喜!有些觀點真的與Raoul給我的影響不謀而合,真的很振奮!
這段提出的是「模型」的觀念,這也是常常出現在我教授的課程內容裡,所謂的"Urban Model"。文中言簡意賅地說明模型的用途與功效,是作建築設計常碰到的研究過程。為了應付更複雜的問題,先以較簡化的方式研究課題,期能了解課題,進一步解決問題。模型基本上是對問題了解的假設,或可以說就是體現對問題的了解。我深刻的體會到,這是科學精神的體現,從西方啟蒙運動以降的傳統。

這學期我剛好有教大三,基本上是屬於核心課程,系上一直對核心課程有很多既定的規定與傳統,期待要有建築系大三的「樣子」。我對於這基本的期待是支持的,但是問題是「甚麼是基本的」?基本包括哪些事呢?只包括平剖圖面要畫對嗎?結構大小嗎?或許有人說,這些都不會,還談甚麼更進一步的「概念」(通常我不喜歡用「概念」這兩個字,似乎只指涉一個idea,我比較喜歡用"system",指一個構成的機制。)?這或許沒錯,但絕對不能「完全對」!如果正確面對設計的態度,不能"早一點"提醒這些莘莘學子,這種追求「建築應該可以是甚麼?」的態度就不會生根落實在他們的價值觀裡面,而建築設計就愈離腦部運動愈遠。

看到Krugman的文字,一窺經濟學家如何看問題,用甚麼觀念去接近問題,有感而發台灣建築教育的基本信仰,到底建築教育是為了畢業生能夠馬上銜接到業界,幫建築師量產設計,還是要搜尋建築設計所面對的問題在哪,給一個好的答案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