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活潑建築之旅第四站_成功大學



11/1來到成功大學。每次來到成功大學出差,都是笑瞇瞇的,不是台南的小吃,不是台南的氣候(雖然台南真是個好地方),而是成大給的pay真的是「他(消音)的」好!演講費全國建築系最高,另加食宿,還有交通費(請注意,是高鐵或飛機等級),國立大學確實比私立大學在人事經費上氣派許多。成大的接待窗口是張正瑜老師與張庭輔同學。張老師是成大建築系裡較年輕一輩的教師,常引入一些與成大傳統比較不同的刺激。庭輔同學則相當細心的為我準備演講相關事宜,在此感謝。

成大的演講,在1樓大廳舉辦,比起上次演講,大廳加裝了升降的投射螢幕,硬體更新很勤。人數與上次大約雷同,50~60人或更多。張老師說成大學生有很勤的聽演講習慣,或許不是與個人喜好相同,但都會盡量使用學校的資源。這與東海顯然不同,我也聽東海同學說,系學會辦的演講常常沒什麼人參加(除非有名當紅炸子雞)。這一路演講下來,每個學校所反應的差距,確實有校風氣質與價值觀的差異,各有各的特色與長處,也暗藏各自的缺點與危機。

會後開放討論時間,系上李鎨翰老師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李老師謙稱自己為不識相的鬧場者,但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機會,讓不同立場的意見能夠擦出火花。李老師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我沒遺漏的話)約略如下:(1) 如果同學把紙揉一揉,就能達到剛才何老師提到案例的一些樣子,同學未何還需要像何老師所建議般學習程式來做設計? (2) 建築好端端的,為什麼要拿生物當做仿效的對象,這些案子中奇怪的空間有考慮到實際機能的使用嗎?另外有一位A同學問到,(3)當空間能動,會不會因為不斷變化,造成使用人的暈眩而無法使用?還有一位B同學問到,(4)發覺我的作品「暫生都市主義」裡的原型,似乎有外加在既有都市的特性,是否很合適現在台灣普遍的違章加建型態?

我的回應如下:
(1)有時候形態雖相似,但是背後的設計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法蘭克蓋瑞所做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雖然是這種曲線狀建築的代表,空間的形式是優美的,營造技術是新穎的,但是其設計思維是傳統的。她是以雕塑的手法被完成,蓋瑞東捏捏西捏捏,配合考量建築物的各種問題。然而新的設計手法與思維,卻是賦予新的任務,去開發工具的另一種可能性,如運算能力。所做出來的成品,或許對一般人而言看起來相似,但其實思維根本不同,而且與舊思維的形式差異性會因為成熟度增加而更顯不同。開發新的工具與思維,是創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2)我想與其用「為什麼要用生物來做建築」的疑問,不如用「借生物能幫助建築開發什麼」來期待。這並不是強加或限制的問題,而是拓展的問題。以生物基因運算、能動性、成形過程等觀念去探索建築未來的可能性。剛才介紹的案子都還只是競圖階段的紙上建築,是概念性的,關於非常機能的細節問題,是不在討論的範圍。但我相信這樣的案子,如果未來被實踐,也會按照專業者的判斷照顧建築的機能問題。

(3)到底動到什麼程度人才會暈眩,剛才的案子中有那麼極端而不能忍受的動態嗎?(因為這是兩天前講的,我實在記不起來我是如何說的。讓我以新的回答接下去)
我最近有個女兒出生,七個月大了。嬰兒剛開始時其實並沒有「恆存」的觀念。如果你從客廳走到另一個房間,突然消失在客廳,她會認為東西不見了,失去了,而放聲大哭。隨著空間感的慢慢建立,慢慢有東西會繼續存在於牆面之後的認知,並沒有真的消失,因而解除了部分她原先的恐懼。一個會動的空間,確實帶給當下的我們疑慮與恐懼,但是對於能動空間的恐懼與極限會一直以現在的觀念續存嗎?我比較傾向抱持開放的態度。原本地球的生命都在海洋裏,若沒有脫離海洋的機會與變異,也不會有目前陸地的容貌,不是嗎?

(4)那個案子有一個都市遠景,有一個還算嚴謹的邏輯推演,試著整合許多事情,但終究還是個紙上建築,還有很多實際上的問題需要被進一步推敲。就連其本身的課題,我都還有許多值得繼續努力的地方,若您說這可以和台灣的違章建築搭上關係,就讓我有點受寵若驚,不敢當。我試著解釋我不確定的原因:原本案子是從建築工地而來,經過一翻邏輯推演,而得到最後的結論。若要應用在台灣違章建築上,我不能說一定是正確或錯誤的,而是研究程序上理應對違章建築有一定的研究見解之後,才有將兩個案子做轉形的可能。比較不理想的是,若只有看到外形或直接引用最後的成果,可能會遺失都市真實的狀況,而造成不恰當的結果。因為或許違章建築並不是需要設計者提供彈性空間,而是另一種都市原型。不過我感謝你開始做這兩者之間的對照。

講演完,張老師和幾位同學帶我到中正路旁巷子內的廟埕戶外餐廳,我們坐在樹下大快朵頤,菜色好,氣氛佳,天氣宜人。同學說以前廚師炒菜的地方還是在廟埕中央,正對著廟的大廳呢!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就在大家一邊聊著建築八卦,享受美食啤酒之際,起了一陣風,位置旁的大樹搖動,桌上空的塑膠杯被吹倒,我趁著此時,對剛才演講提出會動空間疑慮的同學說,「我們不是一直生活在會動的空間裡嗎?」於是大家又是一陣瞎鬧。

3 則留言:

Jimmy 提到...

記得大學時期"解構"還是一種蠻新的建築思潮,當初從來沒想過那些歪七扭八的設計真的可以被落實;可是短短的十幾年間,當初那幾個解構大師已變成當代的主流,除了作品的實踐外甚至陸續得到普立茲獎(不過我想變成主流應該不是當初"解構"的初衷吧?!)。如果電腦的運算能力真的如摩爾定律增長的話,應該不難想像十幾年後的建築是現在無法想像的吧!

匿名 提到...

小孩那個觀點..真的很有趣...

匿名 提到...

題外話,我本身是以預購方式購買此書籍,當初購時買也沒有注意折扣是多少,只覺得付的金額是合理的,拿到書後翻閱許久,才赫然注意到此書原價竟是640台幣,想想這在台灣的本土建築書籍市場中,此定價的確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