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活潑建築之旅第十站_華梵大學

4/8星期二晚上開始了這學期接續的活潑建築之旅,目的地來到華梵大學。
華梵大學位處石碇鄉,從深坑交流道下來經北宜連絡道路,穿越北宜高速公路(國道5號)下方後,右轉上山約略再行駛30分鐘車程,才能到達華梵大學。一路上行駛在山區,車身隱沒在一整片青綠色之中,的確是一種享受,這或許是位處在偏僻校區所能獲得的正面效應的其中之一吧!

到達時,會長、副會長正在佈置場地,我也趁此時間先簡單解決我的晚餐,順便逛逛校區。校區處在山坡上,我來到的之安館4F建築系,因山坡的關係有另一個接地的獨立大門出入口,簡言之即是出入口層是另類GF,4F以上都屬於建築相關系所直到頂層,3F是工業設計系,以下應該是另外的設計相關學系,基本上是以樓層垂直分割來界定系所範圍。之安館與鄰棟建築物銜接,透過銜接又到達另一個垂直分割,我從工設系銜接走過去,如果沒記錯的話好像是中文系。其實當我在其中迷走時,從摸索到拼湊出各式地圖時,過程是充滿驚喜的。山坡地斜坡一直都是建築空間設計藉機發揮的好題材,玩弄高度的遊戲,但在此我看到了契機,又感受到該棟建築設計讓她溜走。

東海學生宿舍落在斜坡上,設計應用高度的落差,以若干空橋、步道、小空間連結彼此,創作出空間感活潑的性質。許多大學雖座落在斜坡上,但是規劃以獨立而單棟的建築物為觀念,因山坡腹地有限而僅在高度上延伸彌補其空間需求量,各棟建築物各自垂直起落,彼此僅以地面做為聯繫,而沒有其他的溝通,空間上比較單調。雖說之安館相較於其他單棟建築物,銜接了鄰棟建築物,比較可惜的是,有銜接的動作,卻沒有銜接的觀念與銜接之後能創造的空間可能性。

這讓我想到有關垂直都市的研究,想到了第五元素,當布魯斯威力與蜜拉墜落在都市的高度中,所經歷的種種差異性,想到了銀翼殺手對於未來都市的想像,想起了Koolhaas的論文「瘋癲紐約」提及的紐約高層建築,以及他因此所設計的巴黎Le Parc de la Villette的競圖案。

演講完,照例有問答的時間。雖說有十人出頭的聽眾,但其中有七八位是大一生,且聽說演講到場被點到名的同學有加分之類的嘉許,所以一時之間擠不出什麼問題。不過最後還是由會長、助教以及一位研究生提出了若干問題。分別是對大一的建議(會長),助教問了一個數位建築設計過程中的問題,礙於時間拖太久,我實在喚不回來記憶,真的抱歉。研究生提及未何這樣的建築在台灣比較少見?

關於大一的同學,我很真誠的說了一番話,關於對於建築系一個全新的環境所可能遭受的挫折與]煎熬,以及應該保有的熱情與興趣,健康的工作習慣(如不要熬夜)等等。說者真誠告白,我並不想用崇高的夢想以及教條恫赫這些菜鳥,刻意去製造一些傳奇與傳統,但我真的懷疑他們是否聽的明白我的苦心。致於台灣為何比較少這類建築?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不容易解釋的清楚。首先全世界關於這樣的建築類型,在所有的建築物數量裡,都算是少數。畢竟形體多變的形狀,以目前的施工技術而言,都算是昂貴、成本偏高的,不能算是以經濟效益為主流的市場產物,經濟成本自然約束了它的擴散,也說明為何都很少的情況下,國外當然在數量上比台灣多。另外就是技術上的問題,不管從設計過程到實際的施工方法,台灣一直都是處於下游。另外就是政府對建築的文化政策是虛弱的,尚不知建築對於都市、文化甚至非常實際的金錢市場有相關聯的機制,不知如何利用建築、都市的魅力造就更大競爭力。撇除有機形體的案例,台灣的建築物連量體的變化上,都處於相對保守的狀況,集合住宅都在柱深那幾十公分內做假的造型量體。我想這其中必定糾纏著許許多多扼殺奇怪空間的枷鎖,讓我們無法呼吸。

會後,助教非常的客氣向我購書一本,而且他是要轉贈給系上圖書館。我上車前,他告訴我,系上的方向跟我演講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也因如此,他更珍惜這次的見面,留住不一樣的想法。他的話,他的眼神、語氣,讓我打從心底知道這是一次真誠的互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