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活潑建築之旅第五站_朝陽大學


透過東海學長賴怡成老師的幫忙,今天來到朝陽科技大學,有別於之前的普通大學體系,今天應該算是技職體系學校的首站。由於朝陽大學位在台中縣霧峰,約略在中午時刻,即搭著友人的便車從台北出發南下。一路上三號國道尚稱順暢,行車時速在110公里上下,約莫在三點半時抵達目的地。這是我第二次造訪朝陽,上一次是約莫是三年前,當「後設空間」出版時,應劉克峰老師之邀,做該書的簡介演講。時間過得很快,三年後再次為我的新書「活潑建築」而來,面對景致大約相同的校園與建築物,相仿的午后時刻,迎著似乎相同的高樓風,而我的腦海裡卻有深刻的感受,清楚這兩次演講之間,關於我個人建築設計思想體系的發展與演變─從Raoul的影響與啟發,以致於到近來我在電腦技術、數位思潮與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


上禮拜輪空沒有排演講,今天講起來可能有點生疏,稍微有點不順,跟朝陽同學說聲抱歉,不過所有的該講的重點並沒有遺漏。會場上大約五六十人,適逢期中考,有這樣的人氣,我想賴老師的號召力應該扮演絕大部分的影響,再次感謝學長的安排。當我像印刷機械般,滔滔不絕地講演書本的內容,在講台的另一端昏暗的燈光下,投影的光線依稀照射出聽眾的表情,有些人認真,有些在聊天,有些打瞌睡。尤其在講演稍微不順時,我幾乎就可以聽到聊天同學的談話內容(這應該是我自己的想像,其實並沒有那麼大聲),我索性繼續專心在自己演講的邏輯推演,避免受到其他雜音的影響,演講的節奏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的速率,後半段大致在平穩中結束。


演講完,依例開放問題討論。同學原本非常安靜的狀態,在賴老師與我的鼓動下,逐漸才卸下東方人特有的發言羞澀感。我跟同學說,無論問題高層次或低層次,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疑問,都不妨提出,我也樂於分享意見。不必預設自己的提問已經是高級的,是有水準的,因而尚失溝通的機會,裝懂與裝高級是最不智的。問題如下(我盡力回想,也只能喚回四道問題,我確信我遺漏一至二道提問,若有在場的同學恰巧看到此篇文章,不妨幫我補充一下,感謝。):


A同學:老師剛才講的設計方案,都有結構的考慮嗎?

B同學:最後的方案(Urban Rhizome)的形體是如何操作而來?

賴老師:這樣數位方向的教學經驗中,有遇到的教學障礙嗎?若有,是什麼呢?

C同學:這樣的新式空間在台灣存在的可能性,是否只能存在於網路或書本上?人如何去適應它?


答A:一般而言,僅具有基本的結構概念,並無精準的結構計算與設計。目前的設計潮流,結構的應用,並非只是服務性質的架構,單純負責自重與承重的任務。結構專家的專業甚至引領建築師的設計發展,創造許多令人驚艷的建築案例。跨領域的結合,已讓建築設計有更多元的發展。剛才的案例在跨領域的方向上展現企圖,但礙於設計方案本身仍處於研發階段,也礙於經費,並無實質的結構專業人才溢助,也希望在未來有更實質的合作。
答B:(好像中原、成大的同學也問過雷同的問題,顯然形式較具優勢的案子,還是較容易獲得關愛的眼神。)這個案子比我剛才講解的當代議題研究要完成的早。並無剛才提到程式運算的輔助,或者更精密地說,並無程式運算的更積極參予與控制,而僅是運用已設定好的運算,所以並不能十分緊密地與設計發展相配合。不過剛才的概念是未來還要加強的目標。
答賴:雖然各個學校對數位的末梢神經反應不同,有的較敏銳,有些較遲鈍,不過大致而言,目前主要的問題,在於同學是否主動將數位的基本技術,透過各式方法學習並應用。軟硬體部份都有各自的影響,如果學校設備雖然較齊全,但觀念仍未更新的話,新穎的設備其實會被大材小用,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剔除硬體的限制外,觀念可以被傳遞,但是受教者如果連基本的軟體也不熟悉的話,觀念永遠是紙上談兵。另人非常訝異的是,我所接觸的建築系學生,普遍的連基本的3D軟體都不能上手,五年下來各校的情形幾乎是一樣停滯的,而國外的建築系教育卻已經把3D軟體對建築設計的影響,進一步發展到程式運算或機械人的領域。所以我的期望會是同學自發性的補足自身的技巧,這樣會是比較容易銜接上當下建築設計的發展。一旦機會來臨時,不會措手不及。
答C:(在我回答之前,提到不知目前台中歌劇院的進度,賴老師即刻補充,說明目前礙於台灣的營建技術無法執行,目前求助於日本的營建公司,未來也會因此次的合作而引進更新的技術)。當然台灣會不會、可不可能擁有這樣的新式空間,牽扯很多複雜的原因,可能是政治的因素、經濟的,甚至是學術間的對立、價值觀的差異都有可能影響它的存在。但是它有無可能存在與設計者的設計發展其實有微妙的關係。當然有這樣的環境紋理,設計者在這樣的塭床上發展,固然可喜,不會終究是紙上建築;但是身為一個設計者,有時面對一個艱困的環境,更應勇於創造環境,而非被動被環境牽引,如果對自己的研究有熱情、有信心,其實也有可能採取違反目前市場邏輯的策略,這當然也是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的。不過我還是樂觀地相信在台灣,這樣的種子終究會發芽,春天終會來臨。
至於人的適應性問題,因為新的形式與舊有的習慣衝突,短時間可能會有許多不能調適的地方。但是歷史的發展說明這樣的衝突都是正常的過程,每個價值與論述都會找到適切的位置與週遭連結,無論成為顯學或式微與否。建築技術的突破始終會帶來空間的轉變,哥德式教堂的飛扶璧、現代建築的RC構造,都摧毀某些過去的經驗,與塑造新的空間。只要樂觀的態度面對,改變與適應都不致成為問題。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活潑建築之旅第四站_成功大學



11/1來到成功大學。每次來到成功大學出差,都是笑瞇瞇的,不是台南的小吃,不是台南的氣候(雖然台南真是個好地方),而是成大給的pay真的是「他(消音)的」好!演講費全國建築系最高,另加食宿,還有交通費(請注意,是高鐵或飛機等級),國立大學確實比私立大學在人事經費上氣派許多。成大的接待窗口是張正瑜老師與張庭輔同學。張老師是成大建築系裡較年輕一輩的教師,常引入一些與成大傳統比較不同的刺激。庭輔同學則相當細心的為我準備演講相關事宜,在此感謝。

成大的演講,在1樓大廳舉辦,比起上次演講,大廳加裝了升降的投射螢幕,硬體更新很勤。人數與上次大約雷同,50~60人或更多。張老師說成大學生有很勤的聽演講習慣,或許不是與個人喜好相同,但都會盡量使用學校的資源。這與東海顯然不同,我也聽東海同學說,系學會辦的演講常常沒什麼人參加(除非有名當紅炸子雞)。這一路演講下來,每個學校所反應的差距,確實有校風氣質與價值觀的差異,各有各的特色與長處,也暗藏各自的缺點與危機。

會後開放討論時間,系上李鎨翰老師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李老師謙稱自己為不識相的鬧場者,但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機會,讓不同立場的意見能夠擦出火花。李老師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我沒遺漏的話)約略如下:(1) 如果同學把紙揉一揉,就能達到剛才何老師提到案例的一些樣子,同學未何還需要像何老師所建議般學習程式來做設計? (2) 建築好端端的,為什麼要拿生物當做仿效的對象,這些案子中奇怪的空間有考慮到實際機能的使用嗎?另外有一位A同學問到,(3)當空間能動,會不會因為不斷變化,造成使用人的暈眩而無法使用?還有一位B同學問到,(4)發覺我的作品「暫生都市主義」裡的原型,似乎有外加在既有都市的特性,是否很合適現在台灣普遍的違章加建型態?

我的回應如下:
(1)有時候形態雖相似,但是背後的設計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法蘭克蓋瑞所做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雖然是這種曲線狀建築的代表,空間的形式是優美的,營造技術是新穎的,但是其設計思維是傳統的。她是以雕塑的手法被完成,蓋瑞東捏捏西捏捏,配合考量建築物的各種問題。然而新的設計手法與思維,卻是賦予新的任務,去開發工具的另一種可能性,如運算能力。所做出來的成品,或許對一般人而言看起來相似,但其實思維根本不同,而且與舊思維的形式差異性會因為成熟度增加而更顯不同。開發新的工具與思維,是創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2)我想與其用「為什麼要用生物來做建築」的疑問,不如用「借生物能幫助建築開發什麼」來期待。這並不是強加或限制的問題,而是拓展的問題。以生物基因運算、能動性、成形過程等觀念去探索建築未來的可能性。剛才介紹的案子都還只是競圖階段的紙上建築,是概念性的,關於非常機能的細節問題,是不在討論的範圍。但我相信這樣的案子,如果未來被實踐,也會按照專業者的判斷照顧建築的機能問題。

(3)到底動到什麼程度人才會暈眩,剛才的案子中有那麼極端而不能忍受的動態嗎?(因為這是兩天前講的,我實在記不起來我是如何說的。讓我以新的回答接下去)
我最近有個女兒出生,七個月大了。嬰兒剛開始時其實並沒有「恆存」的觀念。如果你從客廳走到另一個房間,突然消失在客廳,她會認為東西不見了,失去了,而放聲大哭。隨著空間感的慢慢建立,慢慢有東西會繼續存在於牆面之後的認知,並沒有真的消失,因而解除了部分她原先的恐懼。一個會動的空間,確實帶給當下的我們疑慮與恐懼,但是對於能動空間的恐懼與極限會一直以現在的觀念續存嗎?我比較傾向抱持開放的態度。原本地球的生命都在海洋裏,若沒有脫離海洋的機會與變異,也不會有目前陸地的容貌,不是嗎?

(4)那個案子有一個都市遠景,有一個還算嚴謹的邏輯推演,試著整合許多事情,但終究還是個紙上建築,還有很多實際上的問題需要被進一步推敲。就連其本身的課題,我都還有許多值得繼續努力的地方,若您說這可以和台灣的違章建築搭上關係,就讓我有點受寵若驚,不敢當。我試著解釋我不確定的原因:原本案子是從建築工地而來,經過一翻邏輯推演,而得到最後的結論。若要應用在台灣違章建築上,我不能說一定是正確或錯誤的,而是研究程序上理應對違章建築有一定的研究見解之後,才有將兩個案子做轉形的可能。比較不理想的是,若只有看到外形或直接引用最後的成果,可能會遺失都市真實的狀況,而造成不恰當的結果。因為或許違章建築並不是需要設計者提供彈性空間,而是另一種都市原型。不過我感謝你開始做這兩者之間的對照。

講演完,張老師和幾位同學帶我到中正路旁巷子內的廟埕戶外餐廳,我們坐在樹下大快朵頤,菜色好,氣氛佳,天氣宜人。同學說以前廚師炒菜的地方還是在廟埕中央,正對著廟的大廳呢!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就在大家一邊聊著建築八卦,享受美食啤酒之際,起了一陣風,位置旁的大樹搖動,桌上空的塑膠杯被吹倒,我趁著此時,對剛才演講提出會動空間疑慮的同學說,「我們不是一直生活在會動的空間裡嗎?」於是大家又是一陣瞎鬧。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活潑建築之旅第三站_中原大學


10/31來到中原大學建築系,這是我第二次開著我的皮卡去賣書,一路南下來到中壢。雖然上學期有來過中原,但是我還是需要依賴我的GPS給的提示,讓我準時順利地到達中原。

演講的空間在建築系一樓入口處,一個還算尺度親切的玻璃盒子裡,空間不算大,後側還有料理台與用膳的桌面,雖然排了近30張椅子,所以與其說是演講空間,不如說是一間休憩遊戲間。我想這也蠻符合我的講演調性,在嚴謹的架構下嬉戲。

聽中原同學說,中原建築似乎沒有排演講的制度,這一場是應我要求而安排的。我有點詫異,心想居然在目前演講氾濫,良莠不齊,劣幣驅逐良幣的當下,中原還保有一片淨土,那今天不是讓我佔了一個大便宜,不用驗明正身,直接晉身為第一男主角,那真是賺到了。但是事情往往總是有曲折的。時間大概差不多了,30張座位大概僅有5或6個聽眾,我這時才恍然大悟,如果沒演講的制度與習慣,即便是第一男主角,大概也和跑龍套的角色差不多。霎時間,再度被打回原形(其實我並不排斥原本的角色,畢竟目前在台灣,主角的任務與觀眾的需求都頗怪異的)。待演講開始後,人數大概在10人上下。

因有一點小感冒,喉嚨不太舒服,再加上不斷的說說說,喝了許多水,讓我可以完成這次的講演。講演完畢後,同學與我交換一些對於我個人晚近方案的看法,關於環保議題的作法,對於基地的選擇等等。可惜的是,關於我參加Sufficient Housing競圖案的這個案子,基地的實質地點選擇並非有非常嚴謹的處理,當然它有個確切的地點叫香港,但是主要的基地課題是放在環保地圖上,而非香港。陸陸續續有若干設計看法的意見交換。

看似又一場講演任務的結束前,發生了一項紀錄。因為最後僅有9人在場,卻捧場了12本。雖然是因有預購的人沒能出席,但是所有出席的同學都捧場了,這是一支滿貫全壘打,打擊率13成33(注意是十三成三三,不是三成三喔!)。這時我才了解,雖然人數不多,但來的都是對設計有熱忱,有興趣的同學,在此由衷地感謝。而我也很堅定地回應各位,建築暢銷書很多,封面美的很多(有同學反應封面太平凡,不夠吸引!),媒體熱炒地更是遍地開花,但是活潑建築絕對是對於有心鍛造當代設計技藝的佼佼者,絕非一般的花絮書籍。雖然只有12本,但是中原同學百分百的支持,讓人格外貼心,路走得更加坦然。

這次的中原演講,讓我想到前一陣子的一部片「300」(台譯300壯士)。
「中原建築斯巴達的呼喊,乎哈!乎哈!乎哈!」(搞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