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轉載】克魯曼:靠出口?除非銷外星球



2009-05-15【林上祚/台北報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昨日不改專欄作家快言快語作風,自稱是個「短期樂觀主義、中期悲觀主義、長期樂觀主義」的經濟學家。他說全球經濟狀況,比日本的「失落十年」還糟糕,日本當年還能靠出口復甦,全球要靠出口復甦,「除非和另外一顆星球貿易」。
全球經濟 面臨保護主義威脅

由經濟日報、台灣金控、中華經濟研究院合辦的「國際經濟金融論壇」,昨日邀請經濟學大師保羅.克魯曼針對「全球經濟金融展望兼論貿易保護主義」進行專題演說。

克魯曼表示,貿易保護主義與結構性失衡等五項威脅,讓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的前景相對黯淡。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在新興市場國家歷史悠久,即使在美國,也有國會議員主張將「買國貨條款」納入擴大內需方案預算。

「全球貿易花了三個世代才走到這個地步,現在走保護主義回頭路,以後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回頭。」克魯曼表示,貿易保護主義心態雖然值得同情,過度的保護主義卻是全球經濟的一大威脅。



前景黯淡 更甚「失落的十年」

克魯曼形容自己是個短期的樂觀主義者、中期的悲觀主義者與長期的樂觀主義者。他相信短期內政府一定會透過貨幣與財政政策拯救經濟,對於美國透過公開市場操作注資,印鈔票發債救通縮,克魯曼認為,美國負債比目前不算太高,未來只要經濟恢復成長,美國聯準會一定有能力把錢從公開市場抽回,「畢竟,美國又不是辛巴威。」

但從中期角度,克魯曼認為貨幣與財政政策效果有其極限,「有限的財政支出,只能創早有限的繁榮」,和日本經濟九○年代「失落的十年」相比,全球經濟目前情況似乎更為黯淡。

克魯曼說,二戰後的馬歇爾計畫,起碼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美國作為財力後盾,「現在舉世根本找不到一個需求強而有力的國家。」

「日本當初靠出口恢復成長,現在,除非能夠找到另外一個星球,世界各國無法靠出口恢復成長。」克魯曼表示,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發生時,各國政府的舉債水準並沒有現在這麼高,世界各國在這一波經濟衰退能夠施展的財政空間相對有限。



危機當前 推動改革最好時機

儘管如此,克魯曼認為,如果把歷史拉長二、三十年,人類一定能夠找到新的替代科技,解決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與環境污染問題,新的科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他也相信,各國之間屆時一定能夠找出解決全球金融體系失衡的方案,「但我擔心的是未來十年。」

除了科技創新帶來希望,二、三十年後,大幅跌價的金融資產也會漲回來。

「全球目前正處於改變的關頭。」克魯曼相信,接下來的環保節能議題,會在經濟政策上扮演重要關鍵,世界各國在危機的當下,是推動改革最好的時機。同樣是失業現象,歐洲因為有完善的失業救濟,失業者在德國的痛苦感受自然比美國小很多,美國政府應該趁這個機會,強化社會安全網。



「除非政治阻礙」 克魯曼:沒理由不搞好兩岸經貿

【林上祚、黃馨儀/台北報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十四日表示,中國與美國之間不是「零和關係」,中國在他有生之年,一定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做為台灣的鄰國,除非有政治因素阻礙,否則,台灣沒有理由不與這個大國改善貿易關係。

克魯曼本周在上海演講,公開批評中國當局操縱人民幣匯率,引發對岸一陣譁然。克魯曼昨日再度強調,人民幣目前還沒有開放自由兌換,境內債券市場,又缺乏明顯流動性,因此在他有生之年,人民幣不會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在現階段,克魯曼也不主張人民幣開放自由兌換。
不過克魯曼強調,「除非我車禍身亡」,中國應該會在他有生之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與美國雖然在某些領域是貿易對手國,但中國經濟復甦產生的外溢效果,一定會嘉惠到美國,中國與美國並非零和關係。

對於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能否逃過全球經濟未來可能的「失落十年」現象,克魯曼回答,在這一波全球的經濟衰退過程,亞洲國家一定會是率先反彈的地區,部分國家應該有能力逃離類似日本的「零利率」流動性陷阱。但說到亞洲經濟是否有能力與歐美「脫鉤」、獨善其身,克魯曼認為,「脫鉤」說易行難,亞洲國家過去經濟成長仰賴出口,現在如果要與歐美「脫鉤」,就要創造出龐大的內需,短期內根本不可能。

克魯曼認為,全球經濟下滑情況雖然已經減緩,但這並不代表金融風暴已經遠離,事實上,金融體系還有一些潛藏危機;事實上,美國的信用卡債與東歐政府負債問題,目前仍然沒有解決,套用醫學術語,「全球經濟病情已經穩定,但尚未脫離險境」。

克魯曼說,雖然有些指標、數據,讓某些人以為危機已經解除,因而鬆了一口氣,但「這也讓我很擔心,雖然全球經濟不至於崩潰,但不要以為復甦在望,就可以太過自信」,希望各國政府都能審慎以對。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轉貼】日本已淪為「貧窮大國」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9.05.12 03:03 pm


最新一期日本「經濟學人」周刊發表專文,要日本人承認日本雖是經濟大國,卻也已是貧窮大國的事實。報導說,日本上上下下向來不承認日本有貧窮,將貧窮淡化為差距,甚至根本忘記貧窮這回事,但金融危機凸顯這個問題,日本不宜再自欺欺人。

貧窮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加深。在泡沫化以後的長期經濟低迷中,政府為了舒活企業,逐步放寬對解雇的限制,許多企業於是把正規雇用改變成非正規、約聘式雇用,也就是日文所謂「派遣人員」。2007年,派遣人員已達1890萬人,占日本勞動力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國家財政重建的論調高唱入雲,社會安全保障的經濟漸被削奪,本來已經不健全的社會安全網由此益趨脆弱。

越來越多擔當家庭支柱的男性淪為派遣人員,一旦從派遣再陷入失業,下場就是街友。日本的派遣工人有事做才有工資,而且大多數沒有保險,有保險者,理賠條件極苛,只有兩成人有幸拿到。他們也住不起房子,日本很少廉租房,無屋者不露宿街頭,只有當「網咖難民」。

今年3月,日本失業率4.8%,增加速度創1967年以來新高。

失業者可以向厚生勞動省求助,但通常不獲回音。日本從1960 和70年代成為工業大國,就以沒有貧民的中產階級社會自視,一般人賤視貧民,認為貧窮全因懶惰,政府的同情更少。看出問題者,至多承認那是「差距」。

根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 (OECD)最新的這方面資料,日本在2005年的貧窮率就以14.9%在OECD三十國裡排第二 (第一是美國,17.1%)。但一直到金融危機,日本人才漸漸不將貧窮美言為「差距」,而正視貧窮就是貧窮,承認貧窮不盡出於懶惰,而有其制度、結構成因。

貧窮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日本有些律師、工會和街友在2007年成立「反貧窮網」,今年1月,五百多名失業在東京日比谷公園紮營,和厚生勞動省打對台,數千志工前往協助,促成政府為貧民搭建臨時棲身之所,總算有個微末的開始。接下來,就看政府是否回心轉意並提出配套政策。
*************************

說實在的,在近代歷史上我們有過真的豐衣足食、創造幸福公民的國家嗎?好像沒有!前前政府人權績效不彰,深怕人民有過多的權力,妨害其統治。前政府貪污惡搞,毀掉改革的契機。這些搞政治的真是濫,到底有沒有改善我們的生活?真的有夠機車.....

【轉貼】Tata Nano






《名家觀點》塔塔汽車如何替百萬人圓夢?

【經濟日報╱■李鍾熙】 2009.05.12 03:40 am


今年4月塔塔公司董事長Ratan Tata履行了他的承諾,該公司新推出的小型國民車「Tata Nano」正式在全印度470個門市,以每輛2,000美元近乎不可能的低價開始銷售,當然立刻吸引了無數民眾瘋狂搶購。對一般印度人來說,能擁有一輛自己的汽車真是美夢成真,塔塔公司是怎麼做到的?這只是短暫的噱頭,還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六年前,塔塔就展開了這項艱鉅的任務。當時他看到許多人用摩托車滿載一家大小,在風雨中險象環生地滿街跑,就下定決心要開發一輛人人有能力購買的超平價大眾汽車(people’s car)來取代摩托車。當時歐美車廠都認為那只是開玩笑罷了,沒想到他真的籌組了一個開發團隊,用全新的角度開始構想,一步步完成這令人驚艷的創新小車。

Tata Nano是一輛相當嬌小別緻的四人座四門轎小車,只有二個引擎;車輪縮小到12吋,擋風玻璃只有一支雨刷,全車操控儀表也減掉了60%;為了保持結構強度和亮麗外型,車體和外殼都使用日本優質的鋼材;各種新型設計不但使全車成本大減,重量也大幅下降到600公斤,因而能在車速、馬力和油耗方面達到高標準。

在製造方面,塔塔也企圖顛覆大型昂貴車廠的傳統思維,改為靈活便捷的分散式製程(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他們儘量運用衛星工廠生產預設的組件(nano kits),再交由許多獨立的小公司,依需求就地組裝銷售。塔塔希望未來可以將大部分製造外包,而公司本身只負責汽車研發、設計和行銷,以達到像資訊電腦產業一樣的高效率低成本。

另一項低價的因素,則是將行銷費用降到最低。

由於它針對的多是全新的低價客戶群,Tata Nano一推出就立刻風靡了全印度,以塔塔公司第一期每年45,000輛的產能,根本供不應求,目前要預訂不但得大排長龍,還要抽籤才有機會,因此不需要額外的行銷費用。

塔塔並不以這輛小車為滿足,他們的研發團隊已在積極開發輕型電動車,做為下一階段新產品。即使面臨當前的經濟不景氣,該公司仍然大力投入研發,找尋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創新,例如簡易抗菌水處理機、太陽光電建築材料等。董事長塔塔先生在最近對全公司的演講中就特別強調:即使外界環境再壞,仍然要持續勇於創新、勇於嘗試、挑戰大目標(think big)。

看到Tata Nano成功的案例,我們難免會自問像這樣重大革命性的創新在台灣能夠發生嗎?首先當然要有像塔塔先生的理想、熱情和企圖心,才能推動這麼艱難的計畫,而其中更重要的關鍵則是要有「大膽挑戰不可能任務(grand challenge)」的勇氣和決心,這種精神和氣度在台灣似乎較為少見。

我們的產業由於過去30年產量製造政策的成功,反而習於追求近利、善走捷徑,也養成了習慣跟隨、避免失敗的文化,往往不敢冒險突破,而讓平庸的目標限制了我們成就大事的潛力,Tata Nano的啟示值得我們深自警惕。

(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轉貼】Autoblog 中文版 by Lawrence Lin
Tata Nano 薄利多銷5天賣5萬台

如果說市場上有一種需求叫作被禁錮的需求,那麼被昂貴汽車售價所壓制的需求大概就是屬於這種。5天接到5萬筆訂單的爆炸性成績,就是被這種需求所推昇出來,其中Tata所設計的預訂系統也幫了不少忙。

Tata車廠使用預訂的方式來銷售Nano,他們會在所有訂單裡隨機選出十萬筆訂筆,作為第一批可以買到Tata Nano的車主。從4月1日到6日這5天裡,他們已經收到來自包括經銷商及個人消費者總共5萬多筆的訂單,這還沒加上另外3萬筆來自Tata合作伙伴的訂單。光是訂單本身,Tata就要賣300盧比一張(約新台幣200元),NanaNano汽車本身則是賣9萬5千到14萬5千盧比(新台幣6萬到9萬5千元)。

這部車的銷售量會爆炸絕對是無庸至疑的,唯一可以討論的是Tata Nano算是四輪摩托車還是汽車,坐在Tata Nano裡安全性比摩托車,只好上那麼一點。Tata Nano的售價很驚人,但你可能對它的規格表現還不是很熟悉,來看看:

動力:有一顆33匹馬力的623 c.c.引擎,而Tata官方宣稱它的極速可以到達每小時105公里(安全極速比較重要)。參考數字,悍將125摩托車的馬力輸出約為10匹。

油耗:Tata Nano每耗1公升的汽油,可以跑上20公里。

安全性:我們遍尋不得Tata Nano撞擊測試影片,不過車廠官方說法說Tata Nano至少有一般安全性,座艙足夠堅固、足以抵擋外來侵入物的車門,車上也有安全帶(這是車廠說的,不是我們無聊當有趣)。

身材:長3.1公尺、車寬1.5公尺,而高度是1.6公尺。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轉載】保羅.克魯曼專欄-銀行家的報酬又漲回來了



2009-04-28 中國時報 【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
 二○○七年七月十五日,《紐約時報》登出《富中之富:新鍍金時代的驕傲》,文中吹捧最力的「新大亨」是花旗集團董事長魏爾,他堅稱他和金融界同行是靠對社會的貢獻賺到龐大財富。

 此文登出後不久,魏爾自詡他協助建立的金融體系卻宣告崩潰,過程中造成巨大的附帶損害。就算我們有辦法避免大蕭條慘劇重演,世界經濟也需要多年才能恢復。

 這正好說明為何我們應對《紐時》周日版一篇文章感到不安。根據該文,投資銀行的待遇在去年縮水後又飆漲,已回到二○○七年水準。

 為何我們該焦慮?首先,已無任何理由相信這些華爾街術士真對社會有任何正面貢獻,遑論有正當理由拿天文數字的酬勞。

 切記二○○七年貴氣十足的華爾街並非一向如此。從一九三○年到一九八○年左右,銀行是個沈穩、相當無聊的行業,平均待遇不比其他行業高,但照樣維持經濟巨輪的轉動。

 那為何有些銀行家突然賺進龐大財富?有種說法是,那是對他們在金融創新上發揮創意的報酬。然而此刻很難想像,近年來有任何重大金融創新真的造福了社會。

 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試圖為金融創新辯護,他就「好的」金融創新舉出三個例子,一是信用卡(其實不算新構想),二是透支保護,三是次級房貸(我沒瞎掰)。這就是銀行家賴以賺進鉅額報酬的創新?

 有人會辯稱,我們實施的是自由市場經濟,私部門員工的身價由該行業自行決定。這正好觸及我要說的第二點:華爾街實質上已不再屬於私部門,它已經被政府收養,和領取救濟金的人一樣完全依賴政府。

 我說的「收養」不只是已根據「問題資產紓困計畫」挹注金融業的六千億美元,其他還包括聯準會提供的寬鬆資金、聯邦房屋貸款銀行提供的鉅額貸款、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大幅增加保障額度等等。

 讀者大可據理力爭說,為了保護整體經濟必須拯救華爾街,這點其實我也同意。但金融企業受到如此鉅額納稅人的錢挹注,應要學公用事業,而非在營運和待遇方面回到二○○七年。

 讓這些投機炒作者坐領高薪不但離譜,更是危險。歸根結底,為何銀行家要冒高風險?因為成功─甚或只是暫時表面的成功─帶來豐厚報酬,就算搞垮公司,照樣領走上億美元。

 到底出了什麼狀況?為何銀行從業人員的待遇又往上飆?一種說法是只有這種待遇才能留住最好的人才,但此說站不住腳,現在金融業的就業機會劇減,這些人能去哪裡?

 金融企業再度發高薪,只是因為他們有這個能力。他們又開始賺錢,而且怎麼會不賺錢?畢竟拜聯邦政府保證之賜,他們可以低利借錢,再以高利借出。銀行樂得夜夜笙歌,因為不久後可能遭到管制。但也可能不會。從金融媒體可感受到風暴已經過去,股市上漲,經濟開始回穩,歐巴馬政府可能放這些銀行家一馬,頂多只是嚴詞譴責。錯對姑且不論,銀行家似乎相信馬上又可回到以往的好日子。

 我們只能指望領導人能證明他們錯了,並真正貫徹改革。二○○八年,報酬過高的銀行家拿別人的錢冒險,導致世界經濟趴到地上。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再給他們一次惡整的機會。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轉載】儲蓄過剩反撲 引爆全球崩盤



2009-03-03 中國時報 【保羅.克魯曼專欄】
 還記得昔日美好的日子?那時我們習慣談論「次貸危機」,有些人甚至認為那次危機能予以「遏制」。噢!真令人懷念!

 今天我們曉得,次級房貸不過是問題一小部分。就連整體不良房貸,也只是出狀況的一部分。我們活在一個充斥麻煩借貸者的世界,從大型購物中心開發商,到創造「奇蹟」的歐洲經濟體。新的債務問題不斷湧現。

 這場全球債務危機是怎麼發生的?為何範圍如此廣闊?答案可在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四年前的演講中找到。當時他試圖安撫人心,但話語卻暗示了日後的崩盤。

 這場《全球儲蓄過剩和美國經常帳赤字》演講,對廿一世紀初美國貿易赤字飆升提出新奇的解釋。柏南克認為,原因不在美國,而是在亞洲。九○年代中期,亞洲新興經濟體是資金主要輸入國,它們從國外借貸資助開發。但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開始藉屯積大量海外資產來保護自己,實際上是把資金出口到世界其它地方。

 結果世界被低息資金所淹沒,只得尋找出路。

 那些資金大部分來到美國,造成我們巨大的貿易赤字,因為資金流入的反面就是貿易赤字。不過柏南克講的雖然正確,錢卻也流到其它國家,尤其許多較小的歐洲經濟體,按金額來說,流量比美國小得多,若對照其經濟規模,卻又大得多。

 然而,全球過剩的儲蓄大多仍落腳美國。為什麼?

 柏南克提到「我國金融市場的深厚和老練(外加其它因素,使美國家庭很容易取得房產財富)」。深厚?的確,但老練?您可以說美國銀行家被長達四分之一世紀解除管制的熱情所驅動,在尋求老練手法隱藏風險和愚弄投資人來自肥方面,可謂領先全球。

 其它接受大筆資金流入的國家,其金融體系許多也是門戶洞開,管制鬆散。這或許能解釋兩、三年前保守派的歌功頌德和今日經濟災難之間幾近怪誕的相互關係。卡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報紙寫道:「改革使冰島成為北歐之虎」。傳統基金會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愛爾蘭如何成為凱爾特之虎」;另一個標題則是「愛沙尼亞經濟奇蹟」。如今這三國都深陷危機。

 有段時間,資金的湧入在這些國家創造出財富的假象,就如同這類資金帶給美國屋主假象:資產價格上揚,幣值堅挺,一切看來都很好。然而泡泡遲早會破,昨天的經濟奇蹟,今天成了殘廢,那些國家的資產蒸發殆盡,債務卻如假包換。由於大部分貸款是以其它國家貨幣計價,這類債務負擔特別沉重。

 傷害不限於原借貸者。在美國,房市泡泡主要出現在沿海,但泡泡破裂時,工業製成品的需求、特別是汽車,也跟著垮掉,這對美國工業心臟地區傷害尤重。歐洲的泡泡主要也出現在外圍地帶,但從未有過金融泡泡,歐洲製造業核心的德國,工業生產因仍出口劇降而下滑。

 假如您想知道這場全球危機從何而來,不妨這麼想:我們正在目睹過剩的反撲。

 儲蓄過剩依然存在,且更甚於已往,突然變窮的消費者如今重回節儉,過去為過度儲蓄提供宣洩口的全球房地產榮景,已演變成全球崩盤。

 我們正被一場全球節約弔詭所苦:世界各地對儲蓄的渴望,已超過企業有意投資的金額。其結果是一場令每個人景況愈來愈糟的全球性衰退。

 我們就是這樣陷入眼前的亂局,而我們仍然在尋找出路。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楊明暐摘譯)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建築可以是一門科學(四) something about "Uncertain"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以及後來在馬里蘭大學任教的卡爾佛(Guillermo Calvo),在許多會議上提出的問題,正是我們該問的:「這麼小的罪為什麼受到那麼大的懲罰?」龍舌蘭酒危機發生之後,我們很容易回顧墨西哥在危機之前採取了哪些政策,並發現它們充滿錯誤。但事寶上當年那些政策實施時,看起來都很好,甚至事過境遷,也很難找出任何嚴重的過失,以致一九九五年的經濟巨災勢不可免。我們實在應該謹記卡爾佛的問題,以及其中的含意:這個世界上存在一些機制,能讓微小的政策錯誤演變成重大的經濟災難。我們實在應該更仔細探討一些評論家所說的話,也就是墨西哥其實根本沒有犯下嚴重的錯誤。除了一連串短暫的失言,使得市場產生錯誤的見解,並引發自己嚇自己的恐慌。我們也實在應該了解,發生在墨西哥身上的事,也可能發生在別的地方:一個經濟體看似成功。管理者備受市場和新聞媒體讚譽,不能保證那個經濟體便有免疫力,不會突然發生金融危機。

節錄自「失靈的年代」P106


這裡觸及的經濟危機與晚近流行的思潮如「蝴蝶效應」、「突現」等相關。我們所處的世界,各形各色的機制交纏一起,複雜度比過去更難以掌控。解決問題不能僅從單一面向思考,需要多元的連結;解決的方案不再是萬年的神奇妙藥,面對瞬息萬變的變化,理應時時因應,隨時調整。任何被讚賞的成就,或許是另一個災難的源頭。

而我們所居、所住、所設計的建築,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呢?是我們建築設計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from BBC】Krugman wins Nobel for economics


American academic Paul Krugman has won this year's Nobel economics prize, it has been announced.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aid the award recognised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where economic activity takes place.

It said Prof Krugman, 55, who teach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had formulated new theories that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free trade and globalisation.

Prof Krugman said he hoped the $1.4m win would not change his life greatly.

"The prize will enhance visibility but I hope it does not lead me into going to a lot of purely celebratory events, aside from the Nobel presentation itself," he said.

Prof Krugman lectures in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New Jersey, and also writes a regular colum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e has long been a fierce critic of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administration, arguing that its economic policies have helped spark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The Nobel jury said Prof Krugman's work had led to theories that could help explain the effects of free trade and globalis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worldwide urbanisation.

'Terrified'

"He has thereby integrated the previously disparate research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he academy said in its citation.

Prof Krugman's approach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 known as economies of scale - that many goods and services can be produced at less cost in long series, the citation said.

His research had showed the effects of that on trade patterns and on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t added.

Speaking after the announcement of his win, Prof Krugman gave his verdict on current efforts to stem the global financial meltdown, saying: "I'm slightly less terrified today than I was on Friday.

"We are now witnessing a crisis that is as severe as the crisis that hit Asia in the 90s. This crisis bears some resemblance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he said.

Prof Krugman's award is the last of six Nobel prizes announced this year. It is not one of the original Nobels, having been created in 1968 by the Swedish central bank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

戳破亞洲奇蹟 克魯曼獲諾貝爾獎

2008-10-13【中廣新聞/劉剛】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包羅.克魯曼今天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說,克魯曼對貿易規律跟經濟活動的精闢分析,使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將在十二月十號頒發。

克魯曼:紓困案應接收所有權非僅不良資產

【中廣新聞/董媛瑜】

針對金融風暴,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克魯曼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布希政府動用七千億美元紓困金融市場的方案非常不當,缺乏監督機制,且單純的收購不良資產,有如讓當初闖禍的人獲利,既不合理效果也讓人懷疑。不過,這項方案已經經過修正。他認為政府應該就像聯準會一樣,接收公司的所有權,而非只收購不良資產。

這次金融危機,克魯曼認為,大致分四個階段發生。先是房市泡沫破裂、房貸遭到拖欠,房屋遭查封,拖累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價格下跌。

克魯曼認為,保爾森準備用來購買不良資產的7000億美元計畫,可能破解第四階段的惡性循環,但是否真能如此,仍然很難說。

克魯曼:「市場」不能當教條

【中廣新聞/董媛瑜】

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克魯曼,他在1994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時,曾經正確預言亞洲經濟繁榮僅是假象,隨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因而聲名大噪。克魯曼雖然承認「自由市場」難以取代的優越地位,但是他強調:一旦將「市場」當成教條,會在很多的政策討論上將會出現盲點。

經濟大師克魯曼是第一個對亞洲經濟奇蹟,提出悲觀論點的學者。他在「全球經濟預言」一書中,大膽提出亞洲的經濟奇蹟,是由快速增加的勞動和資本所帶動,並非藉由效率的改善所帶來的成長,由於投入導向的成長有其限制,所以亞洲的成長一定會趨緩,而且奇蹟無法再被複製。當時他的意見被認為是少數派的大膽發言,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97 年的亞洲出現經濟危機,證明他有真知灼見。

戳破亞洲奇蹟 克魯曼獲諾貝爾獎

克魯曼同時批判「國家競爭力」一詞。克魯曼提出,世界經濟是一個複雜的網路,國與國之間貿易的目的在於需求上補弱增強,而非弱肉強食,每一個國家都能找到適合出口的條件及產品,一國貿易的興盛,與他國生活水準的降低並無直接關係。「競爭力的重要性」只不過是有力人士用來掩飾自我利益的藉口。

諾貝爾經濟獎 克魯曼終於到手

2008-10-14【閻紀宇/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宣布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學者保羅.克魯曼(PaulKrugman)以「對於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區位的分析」獲得殊榮,獨享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千五百萬元)獎金。克魯曼名滿天下,他不但學術成就卓越,更是擁有廣大讀者與影響力的專欄作家。

沒想到好消息 來得這麼快

克魯曼現年五十五歲,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創立四十年來第三年輕的得主,目前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更為人熟悉的身分則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在獲知得獎之後坦誠表示,他原本就自信有朝一日會榮膺桂冠,只是沒想到好消息來得這麼快。

提出新理論模型貢獻良多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克魯曼對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貢獻良多,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打破傳統觀念窠臼,提出新的理論模型,解釋傳統理論力有未逮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現象,顯示規模經濟(economiesofscale)如何影響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的區位(location),大幅改變了相關研究的方向,並激發出新的研究領域。

克魯曼生於紐約長島猶太家庭,早年醉心歷史,後來入耶魯大學主修經濟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學位,進入普林斯頓之前,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與史丹福大學等名校。克魯曼的第二任妻子蘿蘋.威爾斯,也是普林斯頓的經濟學家,兩人合著了不少的專書。

廿四歲嶄露頭角 無意仕途

克魯曼天才早發,廿四歲時建構匯率崩潰危機的初步模型,廿六歲時寫出改變國際貿易研究的關鍵論文,一九九一年榮獲美國經濟學會頒發專門獎勵年輕優秀經濟學者的「克拉克獎章」(JohnBatesClarkMedal)。一九九三年柯林頓總統上任時,各方原本預期克魯曼將擔當經濟重任,但他直言無隱的性格不為當道所喜,他也自承性格實在不適合做官。

一九九四年克魯曼任教麻省理工學院時,預言東亞與東南亞經濟繁榮僅是資本與勞動力膨脹之下的假象,難以為繼。後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克魯曼也因先知先覺而聲名大噪。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克魯曼每周兩次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很快就被譽為美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專欄作家。

對布希政府筆伐 不遺餘力

克魯曼的文章深入淺出,但是自由派立場鮮明,對布希政府,從減稅到伊拉克戰爭口誅筆伐不遺餘力。

除了學術著作等身之外,克魯曼為一般讀者寫的作品也好叫座,去年出版的新作《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TheConscienceofaLiberal,中譯本由時報出版)探討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對政治層面著墨尤深,並警醒世人勿冷漠以對這個議題,否則將錯失撥亂反正的良機。

國內學者看克魯曼 國貿理論開創者 預言亞洲金融風暴

【林上祚/台北報導】

經濟學家克魯曼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最早預測到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在媒體上又以敢言著稱,不過中經院院長朱敬一認為,克魯曼是國貿理論與空間經濟的開創者,對於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研究有很大啟發。

朱敬一表示,今年五十五歲的克魯曼,其實早在一九九○年,就贏得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拉克獎,克魯曼是全球第一個將區位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規模報酬遞增三項理論融合在一起的經濟學者,在國貿理論與空間經濟都是開創者。

朱敬一表示,知識經濟因為具備共享性質,因此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勞力與資本密集的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就會遇到瓶頸,但是像美國微軟所帶動的個人電腦展業,只會與時漸進不斷茁壯,國際貿易理論如果考慮到知識經濟引發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根本預測不到所謂的均衡現象。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一九九四年墨西哥發生金融風暴,克魯曼最早推斷,亞洲國家可能發生類似金融風暴,克魯曼認為,亞洲經濟型態基本上是仿造歐美發展模式,資本廣度很高,但透過技術改革升級的資本深度不足,導致研發能力不足,長期發展會遇到瓶頸。

殷乃平說,亞洲當時每個國家同時發展鋼鐵、造船與汽車等工業,導致傳統產業出現供過於求,是金融風暴發生的主因。
殷乃平認為,在全球金融風暴發生的今天,克魯曼的得獎很具象徵意義,畢竟華爾街近年來強調的金融創新,就是把銀行流動性很差的產品,包裝成產品銷售,把風險移轉出去,利潤留在銀行裡,由整個社會承擔流動性風險。

金融創新是經濟發展一項正面的力量,但金融創新包裝過頭出的問題,衍生的風險槓桿運用失控問題。

大和總和研究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劉憶如表示,克魯曼在國際貿易理論界地位崇高,台大與政大管理學院的國貿理論,很多都是用克魯曼的著作當教科書。

劉憶如表示,推動國際貿易背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克魯曼主張,亞洲國家在貿易過程,透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透過貿易讓自己獲得技術的提升,但是市場這一雙看不見的手,有時後會市場失靈,這時候短暫的行政干預,反而是恢復市場秩序最有效的方法,克魯曼理論上,也支持有效監理防止金融風暴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