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printed robot!!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MIT self-organization work
4D Printing: Cube Self-Folding Strand from Skylar Tibbits on Vimeo.
4D Printing: MIT Self-Folding Strand from Skylar Tibbits on Vimeo.
Self-Folding Sheets: Hyperbolic Paraboloid from Skylar Tibbits on Vimeo.
original info:
http://www.designboom.com/technology/forget-3d-printing-mits-4d-printed-self-assembling-objects/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responsive bio-mimetic tutorial
2 weeks ago, i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my students talking about our final review's goal. along the hard working of this semester, we tried to articulate a view point about a responsive pattern, which is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target bio-creature each group is being asked to research. and then the knowledge is materialized into a proto-device, a mimetic prototype. the step followiong is the mutation of its vari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its pattern. the final step is the artificial life formulation wuth the help of arduino and sensor to create a responsive pattern.
flowing rain trace as an adjustable formation
i took a bus the other day. it was raining and freezing in taipei. i looked outside through the window to see the cityscape. to some degree, a bus window is an excellent observing tool to experience the city life and culture. due to the rain fall and the uneven bus roof, so there came a continuing little "river" flowing vertically passing on the window surface. i am so attractive to this tiny urban spectacle, more charming than the taipei 101 fire work at the new year eve, that i was suddenly isolated from the other city events and focused on the changeable water trace i was witnessing. what is more graceful and astonishing is the story the rain and bus scriped together, sharing the same key structure to the generation of animated forms, vivid forms, or the forms with life. from an embryo in a womb to the landscape of earth, from the baking bread in the oven to the rushing stream of the boiled water demostrates the process of form making and its moveable nature in form. i have to say it is a tiny opening ocasionally happening in daily life, but also a deep insight that sees through the apprearance of the enormous structure that functions steadily in the universe.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iphone driving a car!
本來我並非很在意iphone,但是看到這些影片所介紹的效應,iphone引起我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不知道別的智慧型手機是否也能這麼搞?android的可以嗎?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原型 prototype II
前幾天乙醬先生回應了原型的看法,大意是原型牽涉一連串的修改。我覺得乙醬先生補充得很好。上次提到原型的意義,今天補充一下原型的特性,原型會不斷修正調適與週遭的關係,今天報紙上H1N1的報導,是個好例子。
****************************************
H1N1天熱照發威 患者暴增三成
2009-09-07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陶泰山】
流感病毒喜好存活於寒冷潮濕環境,台灣過去在每年秋冬才是流感流行季,但今年秋冬未到,夏日炎炎,新流感病毒已經肆虐,專家表示,這與病毒變異、型態與適應性的改變有關;即使是大熱天,近來就醫類流感患者數仍倍增,快篩陽性的比例也高,臨床觀察,一個診次,甚至從過去約20名類流感患者,暴增三倍左右達50~60名,患者數驚人。
流感病毒可在寒冷低溼度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台灣的流感流行季,是發生在每年秋冬,特別是到農曆年節達到最高峰,不過,今年新興的新流感病毒,卻威力驚人,頂著大熱天,散播速度不減,在台灣持續疫情升溫中,依照疾病管制局資料,一天推估超過三千人因為新流感就醫。
類流感患者人數之多,連醫師都感受到壓力,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舉出,往年同期夏天一般感冒病例相當少,執醫多年,頭一次在大熱天裡,看到這麼多的類流感患者,通常在年底才會見到的流感流行,現在卻就醫人數倍增,快篩陽性比例也高,他表示,新流感病毒不怕天熱,夏天也活躍的原因,與病毒變異、型態與適應性的改變有關。
他舉出,過去同期,平均一個門診差不多約20幾個類流感病人,但現在一個診次,卻有高達50、60名類流感患者都要看醫生,增加達至少三倍之多。
衛生署疾管局與醫界專家都強調,目前新流感疫情還未達高峰,隨著天氣轉變,時序入秋冬,民眾有「雙流感」要對抗,包括季節流感以及新流感,呼籲要多注意個人衛生防範。
****************************************
H1N1天熱照發威 患者暴增三成
2009-09-07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陶泰山】
流感病毒喜好存活於寒冷潮濕環境,台灣過去在每年秋冬才是流感流行季,但今年秋冬未到,夏日炎炎,新流感病毒已經肆虐,專家表示,這與病毒變異、型態與適應性的改變有關;即使是大熱天,近來就醫類流感患者數仍倍增,快篩陽性的比例也高,臨床觀察,一個診次,甚至從過去約20名類流感患者,暴增三倍左右達50~60名,患者數驚人。
流感病毒可在寒冷低溼度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台灣的流感流行季,是發生在每年秋冬,特別是到農曆年節達到最高峰,不過,今年新興的新流感病毒,卻威力驚人,頂著大熱天,散播速度不減,在台灣持續疫情升溫中,依照疾病管制局資料,一天推估超過三千人因為新流感就醫。
類流感患者人數之多,連醫師都感受到壓力,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舉出,往年同期夏天一般感冒病例相當少,執醫多年,頭一次在大熱天裡,看到這麼多的類流感患者,通常在年底才會見到的流感流行,現在卻就醫人數倍增,快篩陽性比例也高,他表示,新流感病毒不怕天熱,夏天也活躍的原因,與病毒變異、型態與適應性的改變有關。
他舉出,過去同期,平均一個門診差不多約20幾個類流感病人,但現在一個診次,卻有高達50、60名類流感患者都要看醫生,增加達至少三倍之多。
衛生署疾管局與醫界專家都強調,目前新流感疫情還未達高峰,隨著天氣轉變,時序入秋冬,民眾有「雙流感」要對抗,包括季節流感以及新流感,呼籲要多注意個人衛生防範。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原型 prototype
多年前當「原型」還是新鮮的辭彙時,學校裡無論老師學生都會將原型掛嘴邊。不過大家對其中意義的詮釋,往往一知半解,造成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有的人將原型望文生義,例如是原始最初的型態、基本的類別等,有的學生因為看到原型總是要將研究A的,換到B用,所以說原型一定要換來換去。
即便現在,原型還是很重要的觀念。我的說法是原型是演變歷史的歧路,是樹的分支,是水的沸點。原型將脈絡扭轉通向新的方向,一個新的開始。而之前所有一知半解或只有片斷描述的原型,必須收納在這樣的觀念下才比較完整。
下面從口腔萃取的幹細胞轉變成眼睛的治癒方式,就是原型。
****************************************
【轉載】眼球灼傷 口腔黏膜幹細胞改善視力
〔中央社〕眼睛被強酸、強鹼潑灑,重則失明,輕則灼傷眼球表層及角膜,視力受損。林口長庚醫院以臨床實驗證實,自體口腔黏膜幹細胞能修復眼球上皮細胞,可改善患者視力。
林口長庚醫院眼角膜科主任馬惠康表示,眼部被強酸、強鹼潑灑導致的化學性灼傷,常會造成眼球表層上皮細胞及輪部上皮幹細胞嚴重損毀,使角膜上皮細胞無法自行修復,眼球表皮就容易出現反覆性潰爛,致角膜混濁、感染、穿孔、新生血管增生等嚴重後遺症,致視力退化或永久喪失。
若只有一眼被灼傷,傳統上醫界都會自另一眼取健康的輪部上皮幹細胞移殖到傷眼,但若雙眼都被灼傷,患者以往多只能自求多福。
不過,2004年日本東北大學西田幸二教授及京都府立大學木下茂教授發表以自體口腔黏膜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後,再移入患者眼部,成功取代輪部上皮幹細胞,這項新技術命名為「COMET」,成為眼部重度灼傷患者拯救視力的新希望。
馬惠康表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團隊看到西田、木下的研究後,獲衛生署的人體實驗許可,自2006年起開始用COMET技術為5名眼部重度灼傷患者治療,證實這項技術有效,其中3人之後接受角膜移殖、1人接受輪部移殖手術,檢驗因手術被切下的眼球上皮組織後發現,組織內並沒有只存在於眼部細胞的第8型角蛋白,證實口腔黏膜細胞能健康存活在眼球表層。
馬惠康說,研究發現,運用COMET技術,在急性期可迅速降低眼角膜發炎並促進眼球表皮傷口癒合;在慢性期則有助於眼表層重建,對恢復患者視力有很大幫助,雖然患者還是可能因角膜混濁等因素仍需移植角膜,但可避免眼球傷口反覆潰爛情形出現。
除了運用COMET技術於修復眼球表層細胞,馬惠康說,不排除COMET技術未來可運用於口腔癌等口腔黏膜受損嚴重患者。
馬惠康率領的眼科團隊運用COMET技術的3篇臨床實驗論文已先後發表於「視網膜與眼之研究進展」、「眼」及「眼表層」等國際期刊上。除了已發表論文的5例病例外,馬惠康團隊運用COMET技術治療的患者已達到18名,並持續進行研究中。
日本用口腔黏膜細胞再造眼角膜
2001-05-22 10:31
新華網紐約5月21日專電(記者張化)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部最近研究出一種用口腔黏膜細胞再生眼角膜的新技術,為需要眼角移植的人帶來曙光。
這項新技術所用的方法是將面頰內側的黏膜切開數毫米,再從深0.2毫米-0.5毫米的缺口取出黏膜幹細胞,加以培養,待2周-3周之後將它製成透明狀薄膜,然後貼在隱形眼鏡的內側,蓋在切除了受損角膜的眼球上,這樣培養薄膜的內側就會再生出角膜來。
據悉,這是由於培養膜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刺激了眼內的角膜幹細胞而促 進了角膜的再生過程,但如果損傷到角膜的深層部位,角膜再生就困難了。這項技術的優點是避免了角膜移植,因而不會發生排斥反應,而且採取培養口腔黏膜的幹細胞也很容易,當然,如何避免取出優質的口腔黏膜細胞給患者帶來痛苦,這是今後研究的課題。(完)
資料來源:新華網
即便現在,原型還是很重要的觀念。我的說法是原型是演變歷史的歧路,是樹的分支,是水的沸點。原型將脈絡扭轉通向新的方向,一個新的開始。而之前所有一知半解或只有片斷描述的原型,必須收納在這樣的觀念下才比較完整。
下面從口腔萃取的幹細胞轉變成眼睛的治癒方式,就是原型。
****************************************
【轉載】眼球灼傷 口腔黏膜幹細胞改善視力
〔中央社〕眼睛被強酸、強鹼潑灑,重則失明,輕則灼傷眼球表層及角膜,視力受損。林口長庚醫院以臨床實驗證實,自體口腔黏膜幹細胞能修復眼球上皮細胞,可改善患者視力。
林口長庚醫院眼角膜科主任馬惠康表示,眼部被強酸、強鹼潑灑導致的化學性灼傷,常會造成眼球表層上皮細胞及輪部上皮幹細胞嚴重損毀,使角膜上皮細胞無法自行修復,眼球表皮就容易出現反覆性潰爛,致角膜混濁、感染、穿孔、新生血管增生等嚴重後遺症,致視力退化或永久喪失。
若只有一眼被灼傷,傳統上醫界都會自另一眼取健康的輪部上皮幹細胞移殖到傷眼,但若雙眼都被灼傷,患者以往多只能自求多福。
不過,2004年日本東北大學西田幸二教授及京都府立大學木下茂教授發表以自體口腔黏膜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後,再移入患者眼部,成功取代輪部上皮幹細胞,這項新技術命名為「COMET」,成為眼部重度灼傷患者拯救視力的新希望。
馬惠康表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團隊看到西田、木下的研究後,獲衛生署的人體實驗許可,自2006年起開始用COMET技術為5名眼部重度灼傷患者治療,證實這項技術有效,其中3人之後接受角膜移殖、1人接受輪部移殖手術,檢驗因手術被切下的眼球上皮組織後發現,組織內並沒有只存在於眼部細胞的第8型角蛋白,證實口腔黏膜細胞能健康存活在眼球表層。
馬惠康說,研究發現,運用COMET技術,在急性期可迅速降低眼角膜發炎並促進眼球表皮傷口癒合;在慢性期則有助於眼表層重建,對恢復患者視力有很大幫助,雖然患者還是可能因角膜混濁等因素仍需移植角膜,但可避免眼球傷口反覆潰爛情形出現。
除了運用COMET技術於修復眼球表層細胞,馬惠康說,不排除COMET技術未來可運用於口腔癌等口腔黏膜受損嚴重患者。
馬惠康率領的眼科團隊運用COMET技術的3篇臨床實驗論文已先後發表於「視網膜與眼之研究進展」、「眼」及「眼表層」等國際期刊上。除了已發表論文的5例病例外,馬惠康團隊運用COMET技術治療的患者已達到18名,並持續進行研究中。
日本用口腔黏膜細胞再造眼角膜
2001-05-22 10:31
新華網紐約5月21日專電(記者張化)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部最近研究出一種用口腔黏膜細胞再生眼角膜的新技術,為需要眼角移植的人帶來曙光。
這項新技術所用的方法是將面頰內側的黏膜切開數毫米,再從深0.2毫米-0.5毫米的缺口取出黏膜幹細胞,加以培養,待2周-3周之後將它製成透明狀薄膜,然後貼在隱形眼鏡的內側,蓋在切除了受損角膜的眼球上,這樣培養薄膜的內側就會再生出角膜來。
據悉,這是由於培養膜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刺激了眼內的角膜幹細胞而促 進了角膜的再生過程,但如果損傷到角膜的深層部位,角膜再生就困難了。這項技術的優點是避免了角膜移植,因而不會發生排斥反應,而且採取培養口腔黏膜的幹細胞也很容易,當然,如何避免取出優質的口腔黏膜細胞給患者帶來痛苦,這是今後研究的課題。(完)
資料來源:新華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