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28更新]
先前在網路上無意瀏覽到一則大葉同學的留言,文中提到部落格遲遲未見到有關大葉的消息,心裡喜憂參半。喜的是有同學願意看,憂的是自己太懶而辜負同學的熱情。新年新希望,期待有多些各方與自己的監督,讓部落格多些進步。
與在實踐演講的同一個星期的Wednesday,我來到大葉大學,我曾經在此學校教學二年光景,在剛留學回來的頭二年。這次是透過金毛與胡榮峻老師接洽,安排此次的演講,感謝他們的協助。
坐統聯一路南下,天氣晴朗怡人。來到系上,空間依舊熟悉,但是走廊上來往的同學,都是陌生的,當初教學的大一生,前年都已畢業了,時間總是在回首時感覺特別快。系上好像還有兩位當初的學生,如今卻是研究生了。演講的地方,是我第二次使用的空間,四分之一圓的階梯教室。演講很順,進行時在暗處有聊天的,有打瞌睡的,也有記筆記的(希望我沒會錯意?),發問時大約也如同過去一般。不過感謝的是他們在演講後,以熱烈的以實際行動響應我的新書,雖然我們不是那麼熟,但是你們的熱情溫暖我的心。
雖然沒詳實記錄問題與回答,不過我有另一些有趣的話題,這是分別發生在演講之後我與一位大葉研究生(金毛)的談話,也牽扯到與一位J先生的閒聊。某一天,金毛突然以戲謔的口氣告訴我,「你已經算是專業作者,出版兩本"天書"("後設空間"、"活潑建築")了!一堆人都看不懂,哈!」,霎那間,還真令人羞赧。另一天,J先生微笑地問我,「你的書真的(停頓二秒)...」,我接話「太硬,是吧!」,他說「是阿,跟部落格的文字完全不同,這其中的差異又影射書與部落格的目的是什麼呢?」
被稱為「天書」、「書太硬」的確是令人進退維谷的窘境。不過這兩則意見也讓我重新思考作者出版的意圖,以及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作者當然準備了某些籌備已久的禮物,出版與讀者分享。出書的目的,除了攢些錢餬口之外,主要還是想要傳達出某些訊息,在不同層級上與眾人溝通以及影響大環境往好的方向走。對於有以上二者的稱呼,似乎在原意與結果上,還存在著努力的空間。而這些有待開發的處女地,應該可以分別從作者、讀者與出版業各方面下手。
首先關於作者:
像我們這樣靠行在「專業領域」的作者,書市本來就小,若再稍加努力盡點所謂"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只是做"消費性"文字的生產,似乎讀者數量又會往下修正。這是當前兩難的處境,卻也是需要雙贏策略的地方,畢竟較深入的內容,是不能妥協的堅持,而更親切讓人願意接近,才能發揮影響力。(這方面值得我自己要多下功夫,尋求改進。)不過趁此機會,也要強調「活潑建築」這次出版的翻譯部分,是特別情商專業翻譯張碩修先生完成,在中文文字中譯上更加流暢。
關於讀者:
一本書、一個作品能否成功,其實讀者也扮演關鍵的角色。有時候讀者創造性的界入,甚至能詮釋出超越原本作者的企圖,所以閱讀即是參與創作。當然天書常常只是書架上的裝飾品,但若願意相信其存在,存而不論,置入括弧(借用現象學的用語!),其實還是有機會,得其門而入的!前些時候,實踐N君告訴我,這本書幫助他了解許多當下的建築趨勢。他閱讀了許多AA的書籍,不能完全了解,閱讀了本書英文部分,還是有點迷糊,再閱讀了本書中譯部分,不可思議地突然有些進展的串聯!這並不是強調中譯的完美,而是讀者願意主動積極地再次組裝、消化所閱讀的訊息。天書沒有作為天書的堅持,天書隨時會開展在有心人眼前。N君的故事,給我很大的鼓勵。
關於出版社:
雖然我們不能一味地將較高水平的出版責任,期待出版社能一肩扛起。但是這次此書出版所遭遇的出版困難,讓我深深感受到,出版社作為文化事業的事業體,儘管可能存在我所不能體會的經營難度,所表現的行為、眼光、遠景似乎是保守的。沒有理想,絕對不會有更好的未來。出版社需要多些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整體的文化環境、讀者習慣、市場價值都會因良性循環而轉好些!
不一定所有的書都要深入淺出才是。
[2008/02/28接續]
感謝J兄提供的意見,的確是新式經營的突破,可以好好想想目前的市場機制,對於作者、讀者、內容、出版業之間的關係,做更適合新時代的調整。不過礙於現實考量,有些還是有實質限制,關於營收、關於品質認證.....。
拉回到本文,此篇的牢騷在於一本好書的影響力,需要作者、出版業、讀者有心共同經營的態度,缺少了一方都會有失衡的結果。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角色上,扮演關鍵的推手。天書無法獨力完成,亦即每個人都可以左右它的命運。梵谷終其一生潦倒,需要他人救濟,他的畫在當時顯然是無人欣賞的「天畫」。在他死後經由市場運作,成為重要的藝術明星,現在是荷蘭重要的觀光經濟來源,大批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來到博物館賞畫,購買畫冊、紀念品....。同樣的畫,可以是天畫,也可以是匯集眾人焦點的名畫,這其中作者部份的努力應當是一樣的,機制內其他的角色,顯然造就了目前的局勢。
趨勢是盲目的,但是需要去經營,特別是從各個角度去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