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活潑建築之旅第六站_銘傳大學


這個旅程在時間上必須倒轉到去年11月14日午后。

由於我在銘傳執教有一陣子了,大三以上的同學我應該都算熟悉,能夠在自己執教的學校演講,面對熟悉的臉龐,心情上是高興的、期待的,態度是自然且輕鬆的。在陳述演講之前,我要感謝銘傳的環境與師生提供我一個可供我實踐與試驗建築思考的場所,這樣的信任與自由是可貴且難得的,令人格外珍惜,也希望我的努力對大家能有些許的回饋。 另外,幾位朋友需要感謝,涼圓、、、諸位等幫忙推書,壘壘喬演講做海報,胖胖及若干同學等搬書,點點滴滴都幫我許多許多,再次謝謝。
星期三不是我尋常到銘傳的日子,演講的地方也不在設計大樓內,第一次到這(另)一棟大樓上課,依稀記得這好像是上一次借廁所的那棟建築物,感覺上倒是有幾分親切,算的上是一種緣份。演講廳內並沒有坐滿,僅有四到五成。後來得知這堂演講是必修,且會點名,甚至連座位都已劃定固定的學生座位表來控管出席率。面對偌大的講堂,僅有零零落落的出席者,我想系上的政策手段看似嚴厲,若沒有嚴格執行效果的話,學生也都皮皮地將政策當成空氣,而系上大費周章的訂定這樣的法則,似乎也有再檢討的空間,這跟我們台灣目前的狀況還真一致呢!
出席的同學,很多都是粉熟悉的,當然也都愛起鬨,我一出現就給我如巨星般的掌聲,謝謝「幸福」同學滿足我的虛榮。原本要當主持人的吳老師忘了出席,我將錯就錯將自己當成主人,介紹自己出場給同學,自己從自己的手上接下麥克風,開始今天的講演。 演講尚稱順利,因為前一日才在朝陽演出過。不過在問題交換的時間,全場的同學僅擠出一個問題而已,是純喫茶(成詩淳)提的,好像是他對於演講中一位東海學生案子的發展過程之其中一段有困惑。請容許我稍微簡述一下東海學生的案子。這位學生姓李,是做emergence的練習,他利用程式編寫,將三種簡單的單元,透過三者彼此之間的比例(如A:B:C=1:2:1),以及三者總數量和,當成程式的參數,而達成最後不同紋理的設計呈現,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練習。但是純喫茶似乎對於這樣的設計過程,對於比例與數量的決定方式,因為它的隨機姓,存在著不確定的疑惑,懷疑這樣是設計嗎?
(問題大概是如此,也因語言的問題,以及問題本身所牽扯的廣度與深度,我以如此表達。)
我的看法是如此,如果你質疑的是設計的隨機性,可以一下子是線形紋路,一下子是螺旋紋路,一下子是之字紋路,只是透過隨機地輸入不同數字組合的話,我想這隨機性,一方面是因為這是探索的過程,他必須在程式編寫與紋理成形之間找到關係,他必須試算以求成功率,進一步釐清程式的精準度。而這過程的精準度除了用三組成功的配對外,精準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它提供了搜尋的機制,機制的運作與其成品都可以被檢驗精準與否。答案的另一層意義在於隨機性的運作,emergence的內涵,有一部份在於它是由下而上,共同集合式的自我組織,非由單一壟斷地由上對下強制地約束。所以自由的隨機性被納入系統,而電腦運算補足了人腦對於數量過多所帶來不可避免的隨機性中掌控力不足的窘境。
演講完,竟然有三位愛慕者獻花給我,真是徹底滿足我的虛榮心,也說明銘傳學生可愛的地方。為了證明我不是唬爛,特別將三張花卡照片附上。收到花固然高興,但是也希望同學們不能僅愛熱鬧瞎起鬨,設計的學習也同樣需要各位灌溉,如果做設計有你們目前起鬨般熱情,相信銘傳會更好!真的,除了愛我,也要愛做設計!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好像賓果遊戲
吃角子老虎
呼嚕呼
呼呼呼
嚕嚕呼

匿名 提到...

哈哈老師我今天才發現你的網誌有提到我一百年前提的問題
我其實對你所論述ㄉ過程並沒有質疑 我所疑惑的是既然是要討論所謂隨機的試算結果但是那些1:2:1之類ㄉ數值其實也是設計者字型的意志力所加諸的那就跟所謂隨機有所衝突ㄌ
對於這類設計我一直很疑惑就是那些參考數據的由來 記得我看過些許設計是徒然套用生物機制 或是細胞基因排列組合等等 我比較困惑的部分是比較前頭的為什麼可以這樣套用這些數據 而不是那些產生的結果
感謝您˙~~